歇后语一窍不通(一窍不通另外一个说法)

一窍不通歇后语的前一句

“一窍不通”歇后语的前一句是:擀面杖吹火。“一窍不通”意思是指没有一窍是贯通的,比喻一点儿也不懂。出自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:“杀比干而视其心,不适也。孔子闻之曰:‘其窍通,则比干不死矣。’”

成语典故:

商朝的时候,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叫做纣王,纣王非常喜爱他的妃子妲己,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乐,根本不管国家的事,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!他还听信妲己的话,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。

纣王昏庸无道,梅伯因为正直敢言而令纣王不快,又加上听信妲己的谗言,纣王便无情地杀害了忠臣梅伯,还残忍地命人将其尸体剁成肉酱。

纣王的叔父比干是个正直善良的人。看着纣王犯下的诸多罪孽,他实在忍无可忍,于是跑去劝谏纣王,希望纣王改邪归正,重整朝纲,勤政为民。极力劝谏纣王不要错杀无辜,专宠妲己,听信谗言,误国误民。妲己得知比干如此劝谏纣王,怀恨在心,寻找机会加害比干。

有一天,纣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,就很生气的劝纣王说:“你呀!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,不可以乱杀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,你应该要振作起来,替国家和老百姓做点有用的事情呀!”妲己知道以后,心里很不高兴:“这个比干真多管闲事呀,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来,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他!”

妲己就跑去对纣王说:“大王!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,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开,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!”

纣王听了妲己的话后,说:“对喔!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献给我呀!妲己真是聪明呀!”纣王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。

后来,这件事被记在《吕氏春秋》这本书中,其中有一段话:“纣心不通,安以为恶,若其一窍通,则比干不杀矣!”意思是说,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,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!

从此以后,大家就把这句话引伸成“一窍不通”这句成语,用来骂一个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涂!

近义词:一无所知、目不识丁。

反义词:无所不知、全知全能。

成语用法:主谓式,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

关于一窍不通的歇后语

关于一窍不通的歇后语如下

一窍不通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意思是对于某个领域或某件事情没有任何了解或经验。这个成语来源于《吕氏春秋·执一》。

与一窍不通相关的歇后语有很多,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:

1、一窍不通坐在井里:这个歇后语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或某个领域一无所知,就像坐在深井里一样,对外界一无所知。

2、一窍不通回家抓把泥巴捏:这个歇后语形容一个人没有任何技能或知识,只能依靠简单的模仿或捏造来应对问题。

3、一窍不通走江湖:这个歇后语形容一个人没有任何技能或知识,却还要走遍江湖,显得非常不自量力。

4、一窍不通看古董:这个歇后语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,却还要对古董进行鉴别,显得非常不专业。

5、一窍不通学绣花:这个歇后语形容一个人没有任何技能或知识,却还要学习绣花,显得非常不适合。

这些歇后语都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一窍不通的含义,即对某个领域或某件事情没有任何了解或经验。它们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无知或不擅长,有时也带有一定的嘲笑或调侃的意味。

除了这些常见的歇后语外,还有一些与一窍不通相关的成语或词语,例如:

1、寡闻少见:形容一个人见识短浅,对事物缺乏了解。

2、目不识丁:形容一个人不识字或没有文化。

3、束手无策:形容一个人无法解决问题或面对困境。

4、胸无点墨:形容一个人没有文化或知识水平很低。

5、茫然不解: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或事情感到迷茫和不解。

这些成语或词语都与一窍不通有相似之处,都表示对某个领域或某件事情缺乏了解或经验。它们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无知或不擅长,有时也带有一定的贬义。

总之,一窍不通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于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领域或某件事情缺乏了解或经验。与之相关的歇后语和成语也很多,都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其含义。

一窍不通的歇后语

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。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,是一种短小、风趣、形象的语句。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窍不通的歇后语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词语:

一窍不通

拼音:

[yīqiàobùtōng]

释义:

窍:洞;这里指心窍。一窍都不是贯通的。比喻什么都不懂;闭塞、愚钝。

造句:

1、历史是他一窍不通的科目。

2、我对计算机的修理一窍不通,可老板却突然让我负责计算机修理工作。

3、她对汽车一窍不通,推销员实在是占了她的`便宜。

4、我对英语书一窍不通。

5、他对五线谱一窍不通。

6、他对财务一窍不通。

7、我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。

8、谈到跳舞,我真是一窍不通。

9、除了我的工作,别的事我一窍不通。

10、你们一谈论政治,我就一窍不通了。

关于一窍不通的歇后语:

棒槌(洗衣时用以捶打的木棍)吹火一窍不通

抱着擀面杖当笙吹一窍不通

扁担吹火一窍不通

耳聋鼻塞嘴哑一窍不通

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

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

实心竹子吹火一窍不通;不通

实心竹子一窍不通;不通

弯扁担吹火一窍不通

眼瞎耳聋鼻塞嘴哑一窍不通

其它类似歇后语:

踩着麻绳当蛇——大惊小怪

错把驼峰当肿背——大惊小怪

父子观虎斗——大惊小怪

见了蚊子就拔剑——大惊小怪

看到草绳就喊蛇——大惊小怪

牛鼻里爬小蟹——大惊小怪

骑马抓跳蚤——大惊小怪

爷俩打架——大惊小怪

爷俩看见马打架——大惊小怪

拾到鸡毛当令箭——少见多怪

见了骆驼说马肿背——少见多怪

有没有歇后语:七窍通了六窍——一窍不通

解说“一窍不通”

吉林李辉

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:

一家财主的儿子跟老师学习,学来学去,什么也没学会。财主很关心地去问老师:“我家的孩子学得怎么样啊?”老师想来想去,怎么说呢?说学得好吧?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。说学得不好吧?又怕财主生气。后来,老师想出了一个万全的说法:“你们家的孩子,七窍通了六窍。”财主一听,分外高兴,七窍都通了六窍,很不错了。殊不知,老师的意思是:一窍不通。

“一窍不通”是什么意思呢?很简单,比喻一点儿也不懂。这个成语不是来源于这个笑话,而是另有出处:

殷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。他淫虐无度,致使国势危在旦夕。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劝谏纣王而暗自叹息。纣王的叔叔比干,以为自己是他的叔叔,如果规劝他,他一定会悔悟。于是,大胆以死力荐,劝纣王修善行仁,改邪归正。没想到纣王不但不听,反而恼羞成怒,将比干杀死,剖腹验心,想看看比干的心是怎么长的。

孔子听说了这件事,气愤地说:“其窍通,则比干不死矣。”孔子的意思是,纣王的七窍一窍也不通。如果有一窍是通的,比干也不会死的。

现在的“一窍不通”,仍被人们在生活中广泛使用,如“对于这道题,我真是一窍不通。”“她对计算机技术,一窍不通。”